中国女子国际象棋“后浪”又至
在目前的国际象棋女子实时等级分排名榜上,中国女棋手在前七名当中占据了5个席位。在前世界棋后侯逸凡和现任世界棋后居文君继续稳居前两位的同时,22岁的小将朱锦尔已经升至世界第六的高位。自1991年谢军打破欧洲棋手对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的长期垄断以来,中国女子国际象棋成功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棋手,在顶尖层面实现了长盛不衰,而且在“前浪”依然波澜壮阔的同时,“后浪”已经澎湃而至。
在前不久结束的2025年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赛上,居文君连续第五次获得世界棋后头衔,而且这已经是连续两届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赛由中国棋手包揽冠亚军。至今中国已经先后培养出谢军、诸宸、许昱华、侯逸凡、谭中怡、居文君等6位世界棋后。在侯逸凡、居文君、谭中怡、雷挺婕长期在女子世界排名榜上稳居前列的同时,“00后”棋手也正在加速向顶尖层面挺进。在上周刚刚结束的2024-2025国际棋联女子大奖赛第五站比赛中,年仅22岁的中国棋手朱锦尔连续第二次在分站赛得分榜上取得并列第一的成绩,两次都只是因为小分稍低才屈居亚军,如此出色的稳定输出在本赛季的所有参赛棋手中都实属罕见,接下来朱锦尔还将参加本赛季国际棋联女子大奖赛最后一站比赛,她是目前仅剩的3位还有机会竞争大奖赛总冠军的棋手之一。
回顾中国女子国际象棋的发展之路,促成长盛不衰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无疑还是现有的以“普及筑基、竞赛选优、专业精进”为成长脉络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激发了市场机制的活力,通过深度的“体教融合”实践有效发挥了国际象棋的育人功能,从普及到专业,在整个青少年成长周期中非常好地发挥了举国体制的优势,最终确保优秀人才能够迅速脱颖而出,一步步在更高水平的舞台上得到锻炼,收获成长。
当前在京、沪、渝、苏、浙、鲁、川、粤等地,国际象棋行业的市场化发育已经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从俱乐部、棋院、校园等各类不同机构中输出的大量优秀苗子,可以通过全国棋协大师赛、“李成智杯”全国少年儿童冠军赛等赛事体系的层层筛选迅速冒尖,并因此得到更加专业、更高水平的成长机会,凡是通过海选并在“李成智杯”上排名靠前的小棋手甚至可以直接获得代表中国队参加世界大赛的机会。畅通的“育苗、选材、育才”通道让国际象棋在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的同时实现了非常好的育人功能,这为顶尖棋手的接力传承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以谢军为代表,中国女子国际象棋的举国体制优势在两个方面得到了突出体现,那就是专业训练中的复合型团队优势和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体教融合”。从谢军开始,中国培养出的每一代世界棋后都是毕业于知名高校,她们的成长经历不仅为广大选择国际象棋的青少年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而且共同营造了健康向上、力学笃行的行业氛围。中国女子国际象棋长盛不衰,“后浪”持续劈波向前,也因此具备了更大的可能性。